第172章
第113章 逃荒之路
山间的清泉冰冰凉凉,王永捧着水浇在脸上。
力量被封印也有个好处,那就是他对水的需求比上个世界低了许多,虽然仍是超过常人但不至于水不离身。
几天大小不一的鱼在河中游动,王永眼疾手快将最大的那条鱼捞起。
太阳已经落山。
王永绕着小路回家,只有一处房间还亮着微光。
古代的农民没什么夜晚娱乐,风花雪月,爱恨情仇那是达官贵人才有的情趣。
外面的动静丝毫影响不了王中光,他轻柔的翻着书,一笔一划的抄写,他在为书店抄书补贴家用。
王永在厨房里翻找,随手将鱼丢在装着水的盆中,他找到藏食物的地方三下五除二就将一个馍馍吞下肚。
……
“这鱼是哪来的。”
早上起床准备早餐的大y看见盆中的活鱼不由得舔了舔嘴角,三叔买来的肉她也跟着沾了点荤腥,娘做的鱼汤可是王家村一绝。
“鱼应该是三叔昨夜带回来的。”
王中光解释着。
“大哥,你要走了?”
大y连拿出几个馍馍嘱咐道:“路上饿了吃。”王中光在镇上的官学读书,要几天才能回一次家。
老人家睡眠浅,起的比大家都早,李桂花看着孙子挎着行李离开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。
她回头便看见睡眼惺忪的王永,想起昨日三花婶婉拒的话,虽然在她眼里自家的小儿子可是顶好的小伙子,不她还是有自知之明,小儿子在村里的评价可不太好。
“木头,今天和你哥哥一起下田。”可得让村里人开开眼界,李桂花满是得意的想着。
“好。”
木头的原主的小名,王永正用柳枝漱口只能含糊着回应。
几个汉子排排蹲着,王忠朝王汉示意,他努力抑住上扬的嘴角,看吧我就说有用。
李桂花路过时瞪了王忠一眼拉着王永道:“你没干过活田里的活计,有什么不会的就让他们干,做做样子,别累坏了。”
虽说想让儿子大展拳脚一番亮瞎其他人的双眼,但总归是心疼儿子占的更多,老太太的心眼可是光明正大的偏的没边,另外两个儿子却是一点也不在意。
娘虽然更疼老三,但大事上可从没含糊,他们又不是要吃奶的娃娃还要在老太太面前争个一二。
温和的阳光变得刺眼。
王永和原主都没干过农活,尤其是古代的农具他更是不会使用。不过王汉演示了一遍他就弄清楚了用法。
村里的田地一块挨着一块,其他干活的农民可是第一次见王永下田,甚至有个年轻小伙是活都不干了也要看王永的热闹,谁让这小子平日里老拿鼻孔看人,还一副瞧不起他们的样子。
王永可不会让他们如愿,一上午的功夫就将往日一天才能做的事干完了,都没干上什么活的王汉和王忠脸上是和其他人如出一辙的惊讶,这还是他们那个从小就爱偷懒娇生惯养的弟弟吗?
见此情景其他人干活的速度都加快了许多,总不能比不过一个第一次下田的新手吧,那个不干活也要看王永笑话的小伙子苦着脸,他比别人慢了一点大截,这下子他对王永可是心服口服。
正和别人拉家常的李桂花听见众人的赞叹,她心思一转戴着王永赎回的簪子,又让二儿媳魏云端上一碗熬好的鱼肉汤拎着鸡蛋又到了三花婶家。、
三花婶是这片数一数二的媒人,她做的媒没一对不成,而且小两口都是和和满满。
李桂华和三花婶在屋子里你来我往,魏云帮腔附和,最后三花婶还是收了食物应下帮王永做媒的事。
王永刚在村里大展身手一回家就听见李桂花口中的好消息,简直是晴天霹雳,他还来不及拒绝就被李桂花岔开了话口。
“娘,儿子不想成亲。”
“木头,你可是有了心仪的女子,要是有,娘就托媒人去上门提亲。”
李桂花笑成眯眯眼,小儿子的婚事可是她的心头大事。
“未立业何以成家,您跟小光可是这样说的。”
“你怎么和中光比,他是秀才,过些年还要考举人,婚事当然不能含糊。”
“好了,好了,你还小不懂这些,娘会给你安排好。”
李桂花摆摆手,懒得听王永解释。
李桂花左等右等没等来三花婶的好消息反倒是等来了收粮的官兵。
穿着官服的官兵凶神恶煞,他们拖着粮车挨家挨户的敲门收粮食。
王永将准备好的粮食交上去,官兵确认无误后在名册上打勾,王家村还算富庶,村里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血缘关系,大部分人都能交上粮食,少部分家里贫困四处借借也能凑上。
不过其他村子里的人就惨了,天下之大莫非王土,除非他们一辈子躲在深山老林不出来,这粮食是怎么也要交的。
别看古代科技不发达,对户籍的管理却十分严格。
交不出粮食的人家就更不可能拿得出银两,只能用其他东西来抵债,比如说家里仅剩的那点点田地。
大户人家们似乎商量好了将田地的价格压得极低,算起来也就比官府的抵价高上一点。走投无路的农民只能选择卖地。
然而。
刚签下手印卖掉家中最后一亩田地的余山拎着手里的粮食不可置信:“老爷,您是不是给错了。”
山间的清泉冰冰凉凉,王永捧着水浇在脸上。
力量被封印也有个好处,那就是他对水的需求比上个世界低了许多,虽然仍是超过常人但不至于水不离身。
几天大小不一的鱼在河中游动,王永眼疾手快将最大的那条鱼捞起。
太阳已经落山。
王永绕着小路回家,只有一处房间还亮着微光。
古代的农民没什么夜晚娱乐,风花雪月,爱恨情仇那是达官贵人才有的情趣。
外面的动静丝毫影响不了王中光,他轻柔的翻着书,一笔一划的抄写,他在为书店抄书补贴家用。
王永在厨房里翻找,随手将鱼丢在装着水的盆中,他找到藏食物的地方三下五除二就将一个馍馍吞下肚。
……
“这鱼是哪来的。”
早上起床准备早餐的大y看见盆中的活鱼不由得舔了舔嘴角,三叔买来的肉她也跟着沾了点荤腥,娘做的鱼汤可是王家村一绝。
“鱼应该是三叔昨夜带回来的。”
王中光解释着。
“大哥,你要走了?”
大y连拿出几个馍馍嘱咐道:“路上饿了吃。”王中光在镇上的官学读书,要几天才能回一次家。
老人家睡眠浅,起的比大家都早,李桂花看着孙子挎着行李离开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。
她回头便看见睡眼惺忪的王永,想起昨日三花婶婉拒的话,虽然在她眼里自家的小儿子可是顶好的小伙子,不她还是有自知之明,小儿子在村里的评价可不太好。
“木头,今天和你哥哥一起下田。”可得让村里人开开眼界,李桂花满是得意的想着。
“好。”
木头的原主的小名,王永正用柳枝漱口只能含糊着回应。
几个汉子排排蹲着,王忠朝王汉示意,他努力抑住上扬的嘴角,看吧我就说有用。
李桂花路过时瞪了王忠一眼拉着王永道:“你没干过活田里的活计,有什么不会的就让他们干,做做样子,别累坏了。”
虽说想让儿子大展拳脚一番亮瞎其他人的双眼,但总归是心疼儿子占的更多,老太太的心眼可是光明正大的偏的没边,另外两个儿子却是一点也不在意。
娘虽然更疼老三,但大事上可从没含糊,他们又不是要吃奶的娃娃还要在老太太面前争个一二。
温和的阳光变得刺眼。
王永和原主都没干过农活,尤其是古代的农具他更是不会使用。不过王汉演示了一遍他就弄清楚了用法。
村里的田地一块挨着一块,其他干活的农民可是第一次见王永下田,甚至有个年轻小伙是活都不干了也要看王永的热闹,谁让这小子平日里老拿鼻孔看人,还一副瞧不起他们的样子。
王永可不会让他们如愿,一上午的功夫就将往日一天才能做的事干完了,都没干上什么活的王汉和王忠脸上是和其他人如出一辙的惊讶,这还是他们那个从小就爱偷懒娇生惯养的弟弟吗?
见此情景其他人干活的速度都加快了许多,总不能比不过一个第一次下田的新手吧,那个不干活也要看王永笑话的小伙子苦着脸,他比别人慢了一点大截,这下子他对王永可是心服口服。
正和别人拉家常的李桂花听见众人的赞叹,她心思一转戴着王永赎回的簪子,又让二儿媳魏云端上一碗熬好的鱼肉汤拎着鸡蛋又到了三花婶家。、
三花婶是这片数一数二的媒人,她做的媒没一对不成,而且小两口都是和和满满。
李桂华和三花婶在屋子里你来我往,魏云帮腔附和,最后三花婶还是收了食物应下帮王永做媒的事。
王永刚在村里大展身手一回家就听见李桂花口中的好消息,简直是晴天霹雳,他还来不及拒绝就被李桂花岔开了话口。
“娘,儿子不想成亲。”
“木头,你可是有了心仪的女子,要是有,娘就托媒人去上门提亲。”
李桂花笑成眯眯眼,小儿子的婚事可是她的心头大事。
“未立业何以成家,您跟小光可是这样说的。”
“你怎么和中光比,他是秀才,过些年还要考举人,婚事当然不能含糊。”
“好了,好了,你还小不懂这些,娘会给你安排好。”
李桂花摆摆手,懒得听王永解释。
李桂花左等右等没等来三花婶的好消息反倒是等来了收粮的官兵。
穿着官服的官兵凶神恶煞,他们拖着粮车挨家挨户的敲门收粮食。
王永将准备好的粮食交上去,官兵确认无误后在名册上打勾,王家村还算富庶,村里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血缘关系,大部分人都能交上粮食,少部分家里贫困四处借借也能凑上。
不过其他村子里的人就惨了,天下之大莫非王土,除非他们一辈子躲在深山老林不出来,这粮食是怎么也要交的。
别看古代科技不发达,对户籍的管理却十分严格。
交不出粮食的人家就更不可能拿得出银两,只能用其他东西来抵债,比如说家里仅剩的那点点田地。
大户人家们似乎商量好了将田地的价格压得极低,算起来也就比官府的抵价高上一点。走投无路的农民只能选择卖地。
然而。
刚签下手印卖掉家中最后一亩田地的余山拎着手里的粮食不可置信:“老爷,您是不是给错了。”